莫因智能失智
智慧科技如智能手机与iPad平板电脑等作为现代化的通讯工具,方便快捷,
幼童、成人和年长者,几乎人手一机。政府成立智慧国及数码政府工作团,加速落实智慧国的愿景。
随着移动终端的变革,聊天、视频、短信、微博、游戏、购物、导航等等,如今的手机功能强大,几乎无所不能。“手机一族”不断壮大,人们享用这资源硕果的同时,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手机“绑架”了生活。走在街上,购物商场、餐馆、家里,人们长时间与手机恋爱,无法自拔。
记者访问医生与专家,看看这智慧时代的产物,对不同年龄层,谁的影响至深?它可能衍生出哪些心理与行为问题?
本地一项调查显示,超过70%成人使用社交媒体平台,27%感觉对流动通讯器材如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等上瘾,无法自控。研究指出,父母专注观赏电
视,分散与影响了跟孩子之间的互动与玩乐,也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媒体使用习惯。专家建议家长更重视与孩子的直接交流,减少使用社交媒体沟通,是改变他们行为误差的最佳做法。
不同程度的智能手机“上瘾症”
莱佛士心理辅导中心精神科顾问医生柯海杰认为,智能手机几乎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,提供沟通、资讯、教育和娱乐等管道,现在也成为精神科医生收集数据,预防与治疗精神失调疾病的媒介工具。
虽然,目前的实证研究仍不足够将智能手机“上瘾症”纳入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(DSM-5)中,但是越来越多调查研究
表明,习惯性使用手机跟一些DSM-5中令人上瘾的特征不无关系。
他指出,手机上瘾因素是由于手机所提供的无限功能的便利,包括传送信息与图片、上网、购物、社交媒体交流和游戏等,各种应用一应俱全。
201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调查显示,数百个使用智能手机的学生中,对某个著名品牌手机明显上瘾,其中10%完全被“绑架”,认为它是生活中不可分割
的部分;34%觉得几乎对它上瘾,只有6%节制有度不上瘾。此外,75%每天跟手机相伴入眠,69%觉得遗忘或遗失钱包比遗忘或遗失手机的可能性更大。
柯医生说,从精神病的角度来看,承认严重上瘾者的比例(及其副作用)并不太高,不过41%认为遗失手机将是“悲剧”,22%觉得手机是“危险的诱惑”。
预防过度使用手机法
从幼儿发展至青少年,到成人阶段,过分使用手机将呈现的精神疾病包括:焦虑症、易怒、急躁不安、欠缺耐性、手机使用失控等等,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。相较于年长的成人,年轻人尤其容易被智能手机和科技所“绑架”,产生负面和厌恶的情绪。
柯医生说,临床证明,无论哪个年龄层,手机上瘾者都容易导致睡眠失调问题,以及忧郁和焦虑情绪,影响人们的学业与工作表现。柯医生提供预防过度使用手机之法,例如使用应用追踪与限制手机的使用。
例如AppDetox应用软件相当实际,帮助戒除对手机的依赖,通过锁定相关应用,让人们长时间无法使用某一个应用,从而达到缓解的目的。此外,还有“我要早睡”的手机应用管理软件,如果将其中的省电模式时间设定在晚上11时至隔天早上7时前,时间一到,系统自动进入无联网的飞行模式,强迫性的“断网”,避免手机用户因过度阅读手机而影响休息。
其他预防法包括:
·工作前,把手机置放在无法触及的地方。
·制定守则,如用餐、上洗手间或卧室等,不使用手机。
·将群组静音;关闭通知(notifications);删除社交媒体应用。
·避免在周末或休假、旅游时回复电邮,若工作必需,可制定时间(包括使用时间)。
成人致盲率将提高
手机带来便利,在一定程度上人们也被它掌控和异化。调查显示,85%的人会随身携带手机,90后更有六成是手机依赖症的严重患者。它不仅可能导致颈椎病、干眼症等,甚至疏离身边人,变得孤独。
长期低头玩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,不仅引起颈椎病,还会伤害到肩周、腰椎等身体部位,导致驼背。长时间低头,还会导致脑供血不足,降低大脑的反应速度,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,这些疾病对年长者的影响更大。
长时间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,其蓝光损害容易导致持续性的视觉障碍。研究表明,以目前的速度,10至20年后眼底病可能会大爆发,许多成人将面对视力衰退,甚至失明的严重后果。
全球研究显示,“手机上瘾者”每年以超过100%的百分比激增,其中“手机依赖症”在年轻白领女性、工作压力大的中年男性和学生三类人群中尤为普
遍。
如果客观条件允许,人们应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,如听音乐、散步、运动或健身等。
手机游戏助诊断失智?
全球人口老化,失智症患者逐年增加,许多国家尝试通过手机游戏预防失智症。英国阿兹海默症首席研究员埃文斯(Hilary Evans)指出,老人可以透过游戏来诊断失智。
通常失智症的第一个征兆就是方向感容易迷失,对时空、环境的判断力下降。研究人员表示,透过专为失智症患者设计的游戏,能够获得更巨量的研究数据。一组专门研究失智症预防游戏的团队指出,设计的游戏能成为新的诊断工具,同时针对失智提出更好的治疗方案。
世界被“设计”好对孩子的发展不利
现代智慧科技如“洪水猛兽”入侵孩子的世界,影响平日生活。如何保有童真?或不被时代洪流冲击而心理与行为出现扭曲,影响往后成年生活?
拥有多年儿童教育经验的台湾儿童教育导师徐明佑受访时指出,智慧科技应该由人享用,但这科技演进的过程,却有逐渐开展的层次性。如果提供给孩子松散的材料,他们会进行创作,投注自己的想象力,让简单的材料灵活生动起来。操作的过程中,物理、机械的概念都在增长。给孩子的玩具,透过操作性的设计,他们可以在观察中理解,在尝试中获得新发现。对于儿童来说,越简单的玩具,越能真实呈现其中的设计与结构。
当高科技的玩具进入儿童的生活中,他们是被动的进入设计好的按钮中,对玩具很快失去兴趣,又追逐新的玩具与按钮。如果是3C产品(成本,Cost、方便使用,Convenience,及网络安全Cyber Security),更是落入既定游戏的规则 中,被基于商业考量设计的声光介面吸引,进而上瘾,并直接影响视觉的发展。
徐明佑说:“当色情与暴力充斥在与网络连结的各种电子产品中,儿童积极的吸收过度刺激的声光信息,而常常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摆脱,以回到内在的平静。
青少年与成人患多动症
莱佛士儿科医疗中心儿科顾问医生赤特拉(Chitra Gangadaran Ramalingam)认为,过度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,将延缓幼童的主要发育成长,包括语言和协调能力。目前,已证明越来越多儿童入学时,已出现语言障碍与表达问题,不可忽视。另外,长时间面对手机或电脑荧屏,已影响脑神经,包括短期记忆力问题、阅读问题和睡眠障碍等等。
她说:“我们发现,网络上瘾也导致很多青少年和年轻成人患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,或多动症)。”
新加坡近期一项调查显示,12岁孩童每天花6个半小时在使用数码电子产品
上,成人则更严重,每天12小时。外国调查报告指出,儿童每天平均的使用时间介于5至7小时。
赤特拉医生指出,美国儿科协会建议,两岁以下幼童,不应接触媒体和电子
产品,这时期的孩子正在发展认知、语言、感觉与社交情感技能等,需要与人建立更强的互动;两至五岁孩童,每天平均限时一小时的使用时间。
她说,幼儿前几年是成长关键期,尤其是脑部发育, 对语言的接收能力
最强,应跟人多接触与交流,建立沟通管道,而非跟电脑“说话”。研究指出,婴幼儿无法将电子产品上吸收的二维(2D)知识转换成现实世界的三维(3D)事物,对肢体动作协调造成很大影响。“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使用电子媒体,建立语言基础,甚至告诉孩子三维世界是怎么一回事。”
过早接触智慧科技产品,而且时间过长,将导致儿童执行力变差,包括冲动控制障碍、丧失自我调节力、欠缺心理灵活度和无法体会他人想法与感受等等,影响延伸至求学阶段。
不过,对于某一些病人如自闭症的青少年,或是身体有缺陷者、语言或智力障碍者,通过使用智能电子产品,可帮助他们建立沟通管道,逐渐跟人取得互动。